湖北省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部(華中地區)、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別稱楚、荊楚。湖北歷史悠久。夏王朝時期(前21世紀—前17世紀),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前17世紀—前11世紀)建立後,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前11世紀—前771年),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發源于湖北西北部荊山漢水流域一帶的楚國逐漸強大。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年—前221年),南方諸國逐漸統一于楚國。
隋朝(581—618年)統一全國後,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有鄂、複、峽、歸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荊門軍、漢陽軍等(轄縣33個),占湖北大部分地區。“湖北”之名即開始於此。
清代(1644—1911年)初沿用明制,湖北全境基本屬於湖廣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是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從此確立並沿用至今。
截至目前,全省有13個地級行政區,即武漢市、黃石市、襄陽市、荊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荊門市、鄂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03個縣級行政區,即39個市轄區、26個縣級市、35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其中,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和神農架林區由省直管。
湖北全境幾乎都位於中國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屬於南方地區。由於緊鄰北方地區,所以文化傳統上有南北兼具的特徵。湖北地區的方言以漢語西南官話為主,現在恩施自治州的土家族人絕大多數也使用西南官話作為其第一語言。東部部分地區則主要通用江淮官話,東南部一帶則通用贛語。
湖北是楚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荊楚文化特指在楚國滅亡之後,楚文化在湖北地區的繼承、延續和發展。荊楚文化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湖北出土文物眾多,尤其以楚國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為盛,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虎座鳥架鼓、鹿角立鶴等名揚天下。
湖北旅遊資源豐富,國務院公佈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荊州、武漢、襄陽、隨州、鐘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有武當山古建築群、鐘祥明顯陵、唐崖土司城遺址、神農架,古文化遺址有隨州棗樹林墓地、荊門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荊州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天門石家河遺址、武漢盤龍城遺址、黃石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自然文化景觀黃鶴樓、古琴臺、長春觀、歸元寺、寶通寺、晴川閣、東湖、武漢長江大橋、武當山、明顯陵、唐崖土司城、神農架、長江三峽、神農溪、古隆中、恩施大峽谷、大別山、清江畫廊、九宮山、木蘭山等。
湖北省地跨北緯29°01′53″~33°6′47″、東經108°21′42″~116°07′50″。東鄰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北與河南毗鄰。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全省總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94%,居全國第14位。最東端是黃岡市黃梅縣劉佐鄉濱江村,最西端是恩施州利川市文鬥鎮青龍村,最南端是恩施州來鳳縣百福司鎮新安村,最北端是十堰市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大新川村,地理中心是荊門市東寶區子陵鎮。
全省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略呈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總面積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區占20%。湖北省以林地和耕地占主導,城鄉建設用地和水域也有較大分佈,呈現“五分林地三分田,一分城鄉一分水”格局。湖北省境內除長江、漢江幹流外,省內各級河流河長5千米以上的有4229條,河流總長6.1萬千米,其中,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232條,長約4萬千米。長江自西向東,流貫省內8個市(州)、41個縣(市、區),西起巴東縣鯿魚溪河口入境,東至黃梅濱江出境,流程1061千米。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境內湖泊主要分佈在江漢平原上。有納入全省湖泊保護名錄的湖泊755個,湖泊水面面積合計2706.851平方千米。水面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洪湖、長湖、梁子湖、斧頭湖。水面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231個。
全省天然分佈維管植物292科1571屬6292種。湖北省是“活化石”水杉的原產地,聞名世界的“水杉王”就生長在恩施州的利川市。國家Ⅰ級保護植物珙桐在神農架國家公園、五峰後河、宣恩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成群落分佈。利川市、羅田縣、保康縣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分別命名為“中國水杉之鄉”、“中國野生蘭花之鄉”、“中國紫薇之鄉”。 湖北省在動物地理區劃系統中屬東洋界、華中區。全省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875種,其中,獸類128種,鳥類577種,爬行類82種,兩栖類88種。旗艦物種川金絲猴種群數量由1998年800多隻增加到2021年的1400多隻。麋鹿種群數量由當初重引入的94頭增加到2021年的2300多頭。黃梅縣、石首市、襄陽市、南漳縣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分別命名為“中國白頭鶴之鄉”、“中國麋鹿之鄉”、“中國紅嘴相思鳥之鄉”和“中國鴛鴦之鄉”。
湖北省鐵、銅資源較為豐富,磷礦、岩鹽、石膏、水泥用石灰岩、飾面用石材為優勢礦產。高磷鐵礦、釩、鈦(金紅石)、累托石粘土為潛在優勢礦產,矽質原料、飾面石材等前景較好,綠松石、百鶴玉、菊花石等頗具地方特色。全省共發現非油氣類固體礦產上表礦區2103處。其中,大型196處,中型369處,小型及小礦1538處,主要以小型及小礦規模為主。主要礦產資源集中度較高,鐵、銅、岩金、銀、石墨、磷、硫、芒硝、石膏、水泥用灰岩、岩鹽、天然鹵水等主要礦產80%以上資源儲量分佈在大中型礦區(礦床)。
湖北省人口總量保持低速平穩增長。2021年末,湖北常住人口為5830萬人,比2020年常住人口5775萬人(普查時點數)增加55萬人。全省2021年出生人口40.4萬人,出生率為6.98‰;死亡人口45.5萬人,死亡率為7.86‰;人口自然減少5.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88‰。城鎮化水準不斷提高。2021年末,湖北城鎮人口3736.45萬人,比2020年增加104.41萬人。全省城鎮人口的比重達到64.09%,繼續保持中部第一,比2020年增加1.2個百分點。
湖北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現有55個少數民族,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少數民族常住人口277.109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8%。萬人以上主要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和彝族,其中土家族228.58萬人、苗族21.4萬人、回族7.64萬人、侗族6.27萬人。現有1個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個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以及12個民族鄉(鎮)、37個民族村(社區)。民族地區“一州兩縣”區域面積2.95萬平方千米,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6。湖北少數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佈格局,除土家族、苗族、侗族主要聚居在民族自治地方外,其餘少數民族散居在全省各地。
湖北是全國宗教工作較重的省份之一,省內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鄂東黃梅禪宗文化、鄂西北武當道教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全省有愛國宗教團體250個,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3539處,宗教院校4所(天主教中南神哲學院、基督教中南神學院、武當山道教學院和武昌佛學院)。
全省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長江、漢江、清江等主要河流水質總體為優,納入國家考核的地表水斷面中,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斷面占比 93.7%,無劣Ⅴ類斷面,全省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成率持續為 100%。全省環境空氣品質總體穩中趨好,全省 17 個重點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為 86.7%,PM2.5、PM10年均濃度分別為 34 微克/立方米、58 微克/立方米,黃石市、十堰市、孝感市、荊州市、咸寧市、恩施州、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神農架林區等 10 個地市空氣品質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全省土壤環境品質總體保持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 94%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為 73.9,生態環境狀況為“良”。全省 17 個重點城市區域環境雜訊平均等效聲級為 53.5 分貝,總體品質等級為“較好”;道路交通雜訊等效聲級平均值為 67.8 分貝,總體品質等級為“好”。
湖北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熱,春暖秋爽,雨熱同季,時空不均。年平均氣溫16.7℃,1月最冷,大部地區平均氣溫3℃~5℃;7月最熱,大部地區平均氣溫27℃~29.5℃。年平均降水量1200.7毫米,呈由南向北遞減式分佈,鄂西南大部、鄂東南最多達1300~1690毫米,鄂西北最少為770~935毫米。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最多年(2020年,1708毫米)降水量約為最少年(1966年,862毫米)的2倍;降水量季節變化明顯,夏季多,冬季少,主要集中在5—9月,降水量約占全年總量的63%,梅雨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強度最大。年平均日照時數1100~2075小時,自南向北增加。年平均無霜期為220~310天。
2021年是湖北極不平凡、極具考驗、疫後重振取得決定性成果的一年。全省上下主動作為、砥礪奮進,完成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經濟強勢復蘇重振,總量邁上5萬億大臺階,排名重回全國第7位,交出“全年精彩”答卷,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2021年,全省完成生產總值50012.94億元,增長12.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661.67億元,增長11.1%;第二產業增加值18952.90億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增加值26398.37億元,增長12.6%。三次產業結構由2020年的9.6:37.1:53.3調整為9.3:37.9:52.8。
全省糧食總產量2764.3萬噸,增長1.4%,連續9年穩定在500億斤以上。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4%。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61.4億元,增長19.9%。全省貨物進出口總額5374.4億元,增長24.8%。其中,進口1865.1億元,增長16.3%;出口3509.3億元,增長29.9%。全省對前三大交易夥伴東盟、美國、歐盟分別進出口743.7億元、721.6億元、694.5億元,對RCEP成員國進出口1601.8億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1434.6億元。新批外商直接投資專案483個。實際使用外資124.6億美元,增長20.3%。全省財政總收入5745.2億元,增長25.9%。
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78元,增長9.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59元,增長12%。城鎮新增就業93.8萬人,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99%。年末全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834.1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2612.9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196.1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423.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828.3萬人,參加生育保險710.1萬人,參加失業保險698.7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15萬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28.3萬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7.7萬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7.1萬人。養老機構1968家,養老機構床位數28.4萬張。
湖北是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都在中國名列前茅,共有普通本科院校41所,其中985院校2所,211院校7所。全省擁有81名兩院院士,共有3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51.3萬人,在校生170萬人,畢業生41.6萬人。研究生招生6.9萬人,在校研究生20萬人,畢業生4.4萬人。全年共登記重大科技成果2096項。簽訂技術合同54513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2111.6億元、增長25.2%。發明專利授權17355件,增長43.1%。全省共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85個,群藝館、文化館125個,公共圖書館117個,博物館214個。全省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6526家,衛生計生人員56.4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43.5萬張。全省運動健兒在國際比賽中共獲得冠軍11項次、亞軍5項次、季軍5項次,在各類全國比賽中共獲得冠軍145項次、亞軍108項次、季軍89項次。